易动市县决策网报道
甲骨文中,有关妇好的记载有二百多条
1976年,由殷商考古专家郑振香女士和陈志达先生主持发掘的妇好,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
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甲骨文中,有关妇好的记载有二百多条。她曾率领一万三千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为功勋卓著,深得武丁以及群臣包括国民的爱戴。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逝,国王武丁予以厚葬,并修筑享堂时时纪念。
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没有失盗的王室墓葬。该墓葬共出土随葬物品一千九百二十八件,其中,青铜器四百四十多件,玉器五百九十多件,骨器五百六十多件。此外,还有石器、象牙制品、陶器以及六千多枚贝壳。
妇好墓出土的器物异常精美,譬如,工艺精湛的小玉人、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等。
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中,有多件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特别是一件带有“妇好”铭文的武器“钺”,学界普遍认为,是妇好可以领兵打仗的权力标志。安阳殷墟博物苑建有复原的妇好墓,供游人参观。
妇好享堂(母辛宗),是妇好死后,国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
尊立于妇好享堂前的汉白玉妇好雕像,这是根据有关资料雕塑的。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古代的斧钺主要用于治军,钺曾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王都,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殷,至帝辛覆亡,历经八代十二王。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确认,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共有二百多年,商王朝居殷最久,是无可争辩的。
如今,殷墟早已蜚声中外,现就妇好墓的发现与发掘过程作一回顾。
妇好墓位于当时小屯村的西北地,这里原是一片高出周围农田的岗地,1975年冬,掀起“农业学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这片岗地成为被平整的目标。
要保护这片遗址,必须提出充分的理由,由于过去没有在这一带作过发掘工作,对遗址内涵知之甚少,当时,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共同商量,决定对重要遗址进行钻探。
当时,岗地上的棉杆尚未拔掉,只能在边缘钻探。11月20日开始,经钻探得知,耕土层下出现殷文化层,而且,靠东部东西长约70米的夯土比较厚,向西较薄,岗地南边是取土形成的断崖,断崖南面是空地。
于是,11月23日开始清理断崖的工作,清理了三天,铲刮出长约140米的断面。东边显露出密集的夯土房基,向西地势较低,但仍有夯土。夯土房基的发现,为保护这片遗址提供了重要依据。经与村里的负责干部联系,请他们看过现场后,都表示同意保护,并说,今后也不在这里取土。保护遗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并决定第二年进行发掘。
经办理申报,批复手续后,于1976年春季,开展了对小屯村西北地的发掘。重点是发掘建筑基址,为弄清房基下边夯土的范围和性质,发掘了1号房基,清除房基土之后,下面出现的是一长方形坑,内填夯土,其南边被取土挖掉,但经钻探得知向下仍有夯土,找到其南边缘,整体呈长方形,很像一座墓,但钻探时,一杆探不到底,于是,系绳下探,由于夯土硬且干,探铲带不上土,探到5米多仍未到底,有人说,小屯墓坑少,尽是“死夯土”(指房基土),影响民工的情绪。于是,采取先将局部向下挖,距地表深3米时停下来,还得钻探,一杆探不到底可以加接杆,用螺丝柠紧,如果超过6米深就接近地下水了,夯土成湿泥也不好探,需加柠杆,目的是探到底,弄个水落石出。
5月16日是星期日,天气晴朗,开始在边缘探,几个孔在不同深度都碰到似石头的硬东西,打不下去。最后,在中心部位钻孔,从距地表3米至6米深进度比较快。从水井得知,此处水位是6.5米。故向下夯土变成泥,探铲探上的泥,上提时往往滑下去,这时,加用拧杆用转动的力量向下钻孔,一铲铲下探,速度很慢,每铲上来都仔细看土质有无变化,工人们都很辛苦,从6米探到深7米用了半个多小时,正在推动拧杆下探时,突然,探杆下陷了约70厘米,把杆下探的工人紧握探杆,使尽全身的力气向下坠,探杆又下沉了约50厘米,出现硬底。慢慢向上拔铲,探铲提上来满铲都是鲜红的漆皮,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墓葬,眼光敏锐的师傅发现铲内有件东西,一把抓过来跑到水渠边上洗净,原来是一件玉坠,一座墓葬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墓葬基口长5.6米、宽4米、深约8米。当时,对面积仅有20多平方米的一座竖穴墓,并未抱过高的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就不断出现遗物。遗物是分层埋入的,分为六层,最先发现的是一件残陶爵,距地表深约3米,在墓穴东北部出现了一件大理岩的石臼,出土时底朝上,翻过来一看,臼孔内满染朱砂,色泽鲜艳。其后,相继出土数层文化遗物。
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层如下:此层距墓口深5.6米,在墓室中部有叠压在一起的三件象牙杯和大量骨笄,大概原是放在木匣中的。在其南面布满不同质料的随葬品,有石豆、成对的石鸟,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铜镜,另有散放的骨笄多件。取出上层遗物之后,露出压在下面的遗物,有两面铜镜,一件大石蝉,另有小石壶、石垒、石罐等供玩赏的“弄器”,还有玉管,玛瑙珠等。出土时,色泽鲜艳。
清理完第六层,已接近水面,但仍不断发现遗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后辛”二字的石牛、靠墓壁发现殉人骨架和狗骨架。清理完这层遗物已临近水面,不再向下挖,水面以上的发掘告一段落。
6月4-5日进行水下发掘的准备工作,原定6日开始发掘,但供电局未送电、工人们很心急,有位老师傅建议,用辘轳绞水可以下挖,对下边的情况多了解一些,已安排好下水的工人很赞成。于是商定只挖北端和墓室中间一小部分,向下挖了不久,中部出了两件玉簋和一件石人。北边大型铜器逐渐显露,最先露出水面的是大方鼎。鼎耳出来了,长方形口也很明显,围观的人喊,“铜炉”!大甗也露出水面。大型铜器的出现令人惊喜,但考虑到安全,停止下挖,并找供电局联系,要求解决供电问题,以便抽水,供电局同志看了现场,答应第二天全天供电。
7日早上,先抽去坑内积水,工人分组轮流下水操作。先从椁室中部向下发掘,很快进入棺室,棺内布满玉器,玉戈、玉人等不断送上来,但墓内遗物太多,传递太慢,于是,将玉器放入水桶内,残铜器装入筐内,送上地面,大约午后,棺内的玉器,以及椁内的小型铜器已基本取出。
恰在这时出水量少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清理墓室周围陈放的大型铜器,大型铜器用绳索捆紧,由工人顺着坑壁慢慢拉上来,参加发掘的人处于紧张的劳动中。围观的人熙熙攘攘,其中,也有懂得古物的,每取上一件,就有人喊,又是一件,三联甗架被拖上来了,有人说,六条腿,这是啥?旁边的人说,没见过。偶方彝的器体取上来了,有个孩子喊,长方的像猪槽。负责安全的人在极力维护秩序,下午三点多,遗物取净了,最后,将被朱砂和漆皮染红的水抽去,露出腰坑和生土底。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一千九百二十八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
青铜器共四百六十八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礼器类别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对或成组,妇好铭文的鸮尊、盉、小方鼎各一对,成组的如圆鼎十二件,每组六件,铜斗八件,每组四件。后母辛铭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对。其他铭文的,有成对的方壶、方尊、圆斝等,且多配有十觚、十爵。有铭文的铜礼器一百九十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共一百零九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如鸮尊、圈足觥造型美观,花纹繁缛。
同时,“妇好”鸮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鸟形酒尊,其实用的造型、精巧的纹饰,具有商代铜器的大气肃穆和独特神韵。作为商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现,“妇好”鸮尊不仅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物质载体,也证明了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高峰。
三联甗、偶方彝,可说是首次问世。三联甗是灶形器与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时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动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创新。汽柱甑形器实为汽锅,在昆明用汽锅蒸鸡,是一道美食,同样的炊器在三千多年前已出现,足以说明殷人对食品也是刻意求精的。
墓内的铜器群,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商王朝礼制的体现。“妇好”铭文的铜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后母辛”铭文的铜礼器当是子辈为妇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铭文的铜礼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十觚、十爵。大概是贵族或方国奉献给这位赫赫有名的王后的祭器,这些也是研究殷代礼制的重要资料。
武器有戈、钺、镞等,两件铸“妇好”铭文的大铜钺,最令人瞩目,一件纹饰作两虎捕捉人头,虎似小虎,形象生动。相似的图案曾见于“后母戊”大鼎的两耳上。似有震慑作用。
墓内出土玉器多件,绝大部分完整或稍残缺。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也有棕色的,白玉很少。当安阳市玉雕厂的工作人员看了玉器之后,就有人提出,墓内所出以新疆青玉为多,后经多位有经验的人士验证,确定妇好墓内所出以新疆玉为主。后经科学鉴定,多为透闪石,也有阳起石,透闪石与新疆玉相合,新疆玉在殷墟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玉器类别比较多,有琮、璧、璜等礼器,作仪仗的戈、钺、矛等,另有工具和装饰品。玉礼器对研究礼制极为重要,礼玉以琮、璧为主。《周礼·大宗伯》:“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这虽是反映周朝的观念,但用玉石器进行祭礼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而以良渚文化资料最为系统。尽管时代不同,考古文化不同,但用琮、壁进行祭祀当是一脉相承的。
装饰品为数最多,有四百二十多件、大部分为佩带玉饰,少部分为镶嵌玉饰,另有少数为观赏品。玉石人是研究当时人的发式、头饰、着装等的实物资料。各种动物形玉饰有神话传说的龙、凤,有兽头鸟身的怪鸟兽,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种动物形象,以野兽、家畜和禽鸟类为多,如虎、熊、象、猴、鹿、马、牛、羊、兔、鹅、鹦鹉等,也有鱼、蛙和昆虫类。玉雕艺人善于抓住不同动物的生态特点和习性,雕琢的动物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如一件回首状的小鹿,表现出警觉的神情,而头部歪向一侧的螳螂则显得悠闲自在,生动传神。玉器之外还有绿松石、孔雀石、绿晶雕琢的艺术品和玛瑙珠等,三件象牙杯,有两件成对,造型美观,雕琢精致,堪称国之瑰宝。在此,还应说一说墓内所出的六千八百多枚海贝,经鉴定为货贝,一件阿拉伯绶贝(也称阿文绶贝)、二件脉红螺。海贝产生于我国台湾、南海,反映商王朝与我国东海、南海海域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是极重要的证据。
“妇好”之名,见于武丁时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从事征战,地位显赫。妇好墓属殷墟早期,与武丁时代相合。
墓主妇好当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于该墓保存得好,年代与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后墓。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侯家庄一带的王陵区内发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盗掘,因此,对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妇好墓的发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墓内所出的铜礼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体上反映了武丁前后商王朝礼器群的类别和组合,是研究商代礼制的重要资料。大型青铜礼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显示了商王朝的兴旺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商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从玉器可以看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时代某些文化的先进因素,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猪龙”,良渚文化的琮、璧等,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了商文化的内涵,为祖国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妇好墓的各种文化遗物,以及贝类、海螺等,尚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