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不该办集中培养的“拔尖班”

发布时间:2024-03-09 07:49:51 浏览量:1296

易动市县决策网报道

全国两会期间,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发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成为热议话题之一。如何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如何进行拔尖人才的培养?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一份“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提案。

 C2DF6745E76F853D444C6DC2389082A1F57B1EC1_size63_w800_h594.jpg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

——①——

把最聪明的孩子集中培养

不利于人才成长需要的多样化环境

在人们的认识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的事情。为何会关注到创新拔尖人才早期培养?倪闽景表示,科学教育是童子功、接力赛,比如OpenAI的创始人阿尔特曼大二就辍学,说明他的科学素养高中就完成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很重要,但是我们现在的做法不对,一旦早期认为是拔尖创新人才,就把他找出来集中起来培养是错误的。这有可能会对一些天资非常好的孩子产生重大伤害。”

倪闽景进一步解释道:“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多样化的环境,环境越多样,孩子的大脑会越不一样,把最聪明的孩子关在一起,实际上会让这些孩子变得更狭隘,尽管他们很聪明。”倪闽景表示,教育系统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是一些高校参照清华“丘班”“钱班”的方式,开始在高中甚至初中招收所谓的超前拔尖学生,集中举办少年班,甚至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也在效仿集中举办所谓的拔尖创新班,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倪闽景认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但是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和培养方法需要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误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是“天选之人”,只要有适当的方法把这些天才筛选出来,然后进行培养就可以了。但是事实反复证明,只要智力正常,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小的时候智商超群、成绩出众,但长大后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其实并不多。

二是误认为把超常儿童归拢到一起,做超前拔尖学习和训练就能够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实际上多年来几乎所有集中培养的少年班、创新班、英才班都不算很成功,其主要原因是集中培养反而减少了人才成长需要的多样化环境。学习的本质是塑造人的大脑,不一样的大脑才是未来创新的基础。培育学生们的创新素养,不是要让学生去掌握十分深奥的创新技能,更不是去搞奥赛。

——②——

培养科学精神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

为此,倪闽景建议,要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逻辑应该是:只有教育创新,才能培养领军人才,才能实现科技的领先。在今天,我们需要科学教育战略家和架构师,系统构建科学教育的新范式,在思想方法和实践方法上寻找到中国式突破。建议教育部成立专门的攻关项目开展研究。

倪闽景解释,科学教育不同于科普教育,它的对象是中小学生或者大学生,是科普教育的升级版,这是培养未来科学家的一种教育。科学教育不能老是解题。需要有科学教育战略家和架构师。应该实施科教融合,由科学家和教育家来合作探究。面对知识爆炸的情况,要做的科学教育是多样的,包括不同学科的拔尖人才,目前缺乏这方面研究。

 1A84D86B7C75F63ACE9E23F1A75028E8A6AAEE67_size43_w640_h458.jpg

倪闽景还提出,站在传统文化传承与重塑的角度,为科学精神的旺盛生命力提供文化土壤。科学教育变革的核心难题是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需要冒尖、与众不同。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兼收并蓄的文明,要发挥创新性与包容性优势,在世界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注入科学精神。全球出现过的世界科学中心,首先涌现的是人文和艺术的创新,包括教育创新。如果只专注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就很难培育出顶尖的大家。

他建议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需要更加强体育与艺术课程。“我们不缺科技人才,我们缺的是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发现知识。科技工作者是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而创新人才是解决‘卡脑子’的问题。”

——③——

科学教育需要多样化

对天赋异禀的孩子要多一些宽容

倪闽景提出,科学教育需要多样化的行动。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学生的大脑更多样化,而不是掐尖培养。多样化的好处是让缺点与错误也能成为资源与优势。因此,建议在学校里建设更多的科技类兴趣小组和创新实验室,在课堂里尝试使用各种教学技术和各种教学方法。中考、高考需要设置更多样化的评价招生方式,特别要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新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找到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估办法。

倪闽景还建议,要加强校内外科学教育的协同,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在校科学课程更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和基础性,以形成基本的思维能力;校外课程更强调实践性、时代性与多样性,以形成个性与特长。倪闽景认为,人的兴趣差别实际上主要是在非正式教育中形成的。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不能通过高度课程化的正规教育实现,需要比较宽松和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养成。他建议规定中小学生每周都要走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调研实践,鼓励社会开展各种科技类实践活动和比赛。

“拔尖创新人才也有正式教育,但是他们的正式教育应该和其他各个层次的孩子在一起学习,培养基本的学科知识、逻辑思维、正常的情感。”在倪闽景看来,对天赋异禀的孩子要多一些宽容,有的小孩很偏科,按照现在的机制不能读好学校,但是要有宽容的机制,给有天赋的孩子一些机会和通道。


备案号:沪ICP备20240441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919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
Copyright 2018-2024 www.yidongjue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