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暨南大学的一纸公示,将17岁的奥运冠军全红婵推上风口浪尖。作为中国跳水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她的名字出现在优秀运动员保送名单中,却意外掀起了一场关于“教育公平”与“运动员价值”的舆论风暴。
支持者高呼“实至名归”,认为这是对奥运英雄的应有奖励:“她用金牌书写人生,凭什么不能凭实力上大学?”。而反对者则尖锐质疑:“一个连‘暨’字都不会写的人,能听懂大学课程吗?”甚至有人嘲讽:“这是对寒窗苦读学子的侮辱!”
争议的焦点,看似集中在全红婵的“文化水平”上,实则折射出社会对“成功标准”的撕裂——竞技体育的巅峰成就,是否足以弥补学历的“短板”?
“全红婵只有小学文化!”这一传言在网络上疯狂传播。然而事实是,早在东京奥运会夺冠后,她便被广东实验中学录取,通过网课和训练间隙的补习完成高中学业,并顺利毕业。
的确,她的文化课水平无法与普通高中生相比。训练日程相当紧凑:清晨6点起床训练,夜晚复盘动作,仅有的碎片时间也被网课填满。但正如一位教练所言:“她在跳台上能精准计算入水角度,这种空间思维和专注力,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更何况,保送政策并非“无门槛”。国家规定,运动员需具备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力,并通过严格的审核流程。全红婵的保送资格,每一步都经得起推敲。
网友曾为全红婵“抱不平”:“三块奥运金牌,为何不去清华北大?” 由于清北仅招收特定项目的运动员,且对高考分数要求极高(不低于本科线的65%)。而暨南大学作为体育单招院校,其运动训练专业与全红婵的职业路径完美契合。
这所“华侨最高学府”早有培养奥运冠军的传统:谢思埸、陈艾森等跳水名将均毕业于此,“亚洲飞人”苏炳添更在此担任教授。弹性学制允许她兼顾训练与学业,比赛成绩可折算学分,甚至能跟随国家队赴海外集训时远程上课。
反观另一热门选项中山大学,自2024年起已暂停运动员保送招生。与其强求“名校光环”,不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舞台——这恰恰体现了全红婵超越年龄的清醒。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高校已优化培养方案:北师大为女足明星王霜定制8年本硕连读计划;上海交大为运动员开设文化补习班。这些探索,正在打破“体育生=文盲”的刻板印象。
湛江迈合村的蕉林深处,全红婵的故事始于一次偶然的体校选拔。7岁的她因“水感极佳”被选中,却因家境贫寒差点放弃——母亲车祸后的医药费,曾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
她的成长,是一部逆袭史诗:
14岁,以五跳三满分震惊世界,创跳水史最高分;
17岁,巴黎奥运会卫冕双冠,加冕“最年轻三金王”;
18岁,带着满身荣耀踏入大学,直面人生第二次“高台跳跃”。
面对质疑,她从未辩解,只在训练馆的墙壁上留下一行字:“只有跳得完美,别人才会叫我天才。”
全红婵的保送争议,像一面镜子,照见社会的焦虑与期待。
我们是否容得下“非典型成功”?能否接受英雄在赛场外的笨拙与成长?当17岁的她坐在大学课堂里,或许会因微积分皱眉,但谁又能否认,她在10米跳台上展现的毅力与悟性,早已超越了纸上的分数?
时间终将给出答案。正如网友所言:“给她一个机会,或许她会还世界一个惊喜。